专业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前身为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成立于1979年,是全国首批机械类专业课职教师资的培养摇篮。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被评为第一批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2015年被评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5人;博士7人,硕士4人。具有国务院特贴专家、黄炎培杰出教师、省教学名师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2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人。

现有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专业实验室8个,录播教室1个,校外实践基地30余个,其中教育实践基地14个。

培养模式及办学特色:

面向中职学校或制造类企业,以成果导向培养高素质“双师型” 机械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中职教师培育创新模式”和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1)卓越中职教师培育创新模式:东三省及内蒙地区唯一培养培训职教师资本科专业;毕业生省内中职学校师资占比50%以上;“标准培养、多元培训、平台塑造”中职教师培育模式。从大一开始组建校内“职教师资”教学改革实验班,实施卓越中职教师培养“新标准”;在国家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实施多元化培训体系,并在实践中修订和完善。

(2)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机械工程师”“2.5+1.5+(1)”人才培养模式:“2.5+1.5+(1)”人才培养模式中“2.5+1.5”为学生四年本科期间在校学习时间两年半,企业实践一年半, “(1)”为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开展见习工程师培养一年,经考核如能达到企业工程师标准,即享受企业工程师待遇。这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本科4年培养期延长至5年,五年内校企双方全程协同培养,围绕“2.5+1.5+(1)”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3)创建“四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从2015级开始,每年从大一选拔部分学生成立教学改革实验班。大一以传统加工和数控车削、二维软件实训为主;大二以数控铣削加工和三维软件实训为主;大三以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和科技竞赛活动为主;大四以企业“师徒制”顶岗实习为主,不间断培养,达到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师要求。

(4)科研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成果突出。机械工程学科为省级高水平特色学科,材料表面仿生技术、新型秸秆材料研发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稳定学科研究方向。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前身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该专业成立于2011年,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9年被评为校级特色高水平专业,2020年专业调整后升级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6人,硕士4人。具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称号3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长春工匠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技能名师2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

现有工程训练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专业实验室6个,录播教室1个,校外实践基地30余个,其中教育实践基地7个。

培养模式及培养特色:

以“现代企业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定位,构建适应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工学交替、校企融合”“五维度”一体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了“四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从2015级开始,每年从大一选拔部分学生成立教学改革实验班。大一以传统加工和数控车削、二维软件实训为主;大二以数控铣削加工和三维软件实训为主;大三以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和科技竞赛活动为主;大四以企业“师徒制”顶岗实习为主,不间断培养,达到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师要求。

(2)科研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成果突出。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建有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轨道车辆齿轮箱综合试验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稳定学科研究方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师范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专业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2015年开始招收吉林省及西部边远地区免费师范生。2014年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后招收过两届非师学生(2018届、2019届),2017年招收一届中职-本科衔接(3+4)生源。目前毕业生503人。

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正高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占比70%;博士教师10人,占比59%;双师型教师16人,占比94%;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专业实行“三导师”制,从模具相关企业及中职学校聘请兼职教师14人,承担专业教学、产业导师和中职导师工作任务。

专业2020年度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吉林省双师双能培养培训基地”等省级教学平台4个;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21个,与中职学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14个。2018年与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建“吉通工程师学院”,2020年与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汉峘模具产业学院”。

校内实践场所面积约8000平方米,包括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实验室5个,录播教室1个,“三字一话”实训室1个;校外实践基地15个,其中教育实践基地7个,企业实践基地8个。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吉林、辐射全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培养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冲压与塑料模具设计制造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践行工匠精神,善于综合育人,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领域从事模具制造技术及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

培养模式及办学特色:

以OBE理念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领域从事模具制造技术及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聚焦国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达成,构建内外评价联动的决策与指挥系统、组织与协调系统、监控与管理系统、评估与诊断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监控评价-跟踪反馈-综合分析-持续改进”闭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建立“专业导师+产业导师+中职导师”三导师制,“校-企-校”全方位综合培养兼具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人才。

(3)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机械工程师”“2.5+1.5+(1)”人才培养模式:“2.5+1.5+(1)”人才培养模式中“2.5+1.5”为学生四年本科期间在校学习时间两年半,企业实践一年半, “(1)”为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开展见习工程师培养一年,经考核如能达到企业工程师标准,即享受企业工程师待遇。这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本科4年培养期延长至5年,五年内校企双方全程协同培养,围绕“2.5+1.5+(1)”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4)“教育教学能力+模具设计制造能力”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特色。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开始招生。2014年开始招收师范类学生,其中包括普通师范生和吉林省及西部边远地区免费师范生,延续至今。2014年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后开始招收省内对口升学、高职-本科衔接(3+2)、中职-本科衔接(3+4)等非师生源,于2020年停止招收非师生源。目前毕业生631人。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省突贡专家、长白山技能名师等省级人才称号教师5人;高级职称12人,占比66.7%;博士10人,占比55.6%;双师型教师15人,占比83.3%;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硕士生导师2人。专业实行“三导师”制,从汽车相关企业及中职学校聘请兼职教师10人,承担专业教学、产业导师和中职导师工作任务。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于2021年度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国家级职教团队培训基地1个,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省级教学平台4个;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22个,与中职学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6个;与奇瑞汽车联合创建产业学院2个。

培养模式及办学特色:

面向中职学校或汽车制造类和道路运输类企业,以成果导向培养高素质“双师型” 职教师资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3+1”校企融合+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特色鲜明,对职教事业忠诚度高。建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护方向),建有省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近三年,为全国职教师资共计培养培训400余人。

(2)地方汽车后市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满足一汽集团等企业的后市场、6S店产业链服务急需人才需求,是东三省及内蒙地区唯一培训汽车制造类和道路运输类相关师资的本科专业,承担汽车服务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职能。

(3)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对职教本科融合度和拓展度高

职教师资、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办学思路和综合实力对开展职教本科人才培养优势明显。

车辆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专业设立于2018年,专业建设有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车辆智能检测与安全方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4人;博士9人,硕士2人;吉林省E类以上人才2人。

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吉林省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基地1个,校级汽车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1个,智能汽车产业学院1个,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1+X证书考点(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电动汽车高电压系统评测与维修)2个,专业实训室8个,实训实验设备共计1500余万元,录播教室1个,校外实践基地20余个,其中教育实践基地7个。

培养目标:

本专业突出“新工科”教育理念,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吉林、辐射全国,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情怀,掌握车辆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适应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商用汽车等特色专业领域,具备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智能检测、设计开发、试验测试、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设计以及项目开发管理等综合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综合育人、终身发展能力;能胜任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汽车类相关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培养模式及办学特色:

以校-企-校深度融合为依托,车辆相关专业职教师资、卓越工程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教育教师师能、车辆工程专业技能及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大类招生,过程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应用性、师范性、专业性”三性融合、师能+卓越工程师技能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

(1)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突出“新型工科”教育理念,着眼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与时俱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面向吉林、辐射全国,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商用汽车等特色汽车行业、车辆专业领域,突出科研反哺教学作用,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证书制度,培养优秀的“双师型”中职教师。

(2)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师范与工程教育交互引领。专业以新工科人才培养要素为引领,具有多学科“深融合、强交叉”的突出特点,聚焦商用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三大特色方向,对应建立了1+X技能等级证书考点,开展“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与多家知名汽车企业深度合作,借助国家级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基地、校级科研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实施师范教育与工程教育相互支撑的育人特色。

Baidu
map